锂离子电池自放电的原因

自放电指电池在开路状态下电量/电压自然下降的现象,是所有电化学体系的固有特性。锂离子电池虽自放电率相对较低,但依然存在,主要由以下因素导致:

一、 主要诱因

1. 化学副反应(固有因素):
* SEI膜动态演化:负极表面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膜)在存储期间(尤其高温下)会经历缓慢的溶解与再形成。此过程消耗锂离子与电解液,是自放电的主因之一。
* 电解液氧化还原:充电态正极的高电势会缓慢氧化电解液溶剂与添加剂。负极侧虽有SEI膜保护,电解液仍可能发生微量还原分解。这些副反应均消耗活性锂离子。
* 杂质寄生反应:电极材料或集流体中的微量金属杂质可能形成局部微短路或参与副反应,消耗电荷。

锂离子电池自放电的原因 - 锂电池焊接 - 瀚翎科学

2. 内部微短路(异常因素):
* 隔膜缺陷:隔膜的针孔、杂质或薄弱点可能导致正负极间微小电子导通(微短路),是异常高自放电的主因。即便隔膜宏观绝缘,微观层面仍可能存在极微弱的电子泄漏路径。
* 枝晶穿透:过充、低温充电或老化电池中,负极可能形成锂枝晶刺穿隔膜,引发内部短路。
* 制造粉尘:生产残留的金属粉尘若尺寸足以刺穿隔膜,将导致短路。完全杜绝粉尘存在技术难度,但需严控其风险阈值。

3. 温度效应:
温度是核心外部因素。高温显著加速所有化学反应(SEI演化、电解液分解、杂质反应),导致自放电率急剧升高。长期存储应在低温(避免结冰)下进行。

二、 自放电的影响

* 容量损失:直接减少电池可用容量。
* 电压下降:开路电压随时间降低。
* 加速老化:副反应(如SEI持续生长)消耗活性物质与电解液,构成老化机制。
* 荷电状态估算偏差: 增加剩余电量判断难度。
* 安全风险(极端情况):严重微短路可能引发温升甚至热失控。

三、 关键应对策略

1. 材料与设计优化: 提升SEI膜稳定性;开发高抗氧化性电解液;选用高纯度材料;改进隔膜性能。
2. 科学存储管理:
* 温度控制:优先选择低温环境(如10-25℃)。
* 荷电状态(SOC)设定:长期存储建议维持中等SOC(如40%-60%)。满电态加速正极氧化,空电态可能导致负极损伤。
3. 定期维护:长期闲置电池需定期检查电压/SOC,并在电量过低时补充至适宜水平(如50%),防止深度放电。
4. 制造过程管控:严格控制杂质与金属粉尘;确保隔膜质量一致性。

核心机理总结:
锂离子电池自放电主要源于负极SEI膜动态变化、电解液在电极界面的缓慢副反应等固有化学过程。隔膜缺陷、金属杂质或枝晶穿透引发的物理微短路则会导致异常高自放电。温度是调控自放电速率的关键外部变量。深入理解其成因对优化电池使用、存储策略及延长寿命至关重要。

超声波焊锡机焊接锂电池 - 瀚翎科学

超声波焊锡机是焊接锂电池(特别是铝极耳)的一种非常有效且可靠的技术。它成功解决了铝焊接的难题,实现了低温、免助焊剂(或低助焊剂)、高强度的连接,在锂电池制造(尤其是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选择合适的设备并进行精确的参数调试和过程控制是保证焊接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