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涂布过程中的两种外观问题分析

涂布是锂离子电池制造的关键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电极性能。以下分析两种涂布过程中常见的外观缺陷及其成因。

缺陷一:涂布凹坑(浸润异常)

* 外观特征:涂布层表面呈现局部浅坑。坑中心区域因涂层较薄,在后续冷压后颜色偏深;周围区域因压实密度相对较高,反光性增强,形成环绕凹陷的亮圈。
* 成因分类与机理:

  • 异物诱发型(纤维/块状/微小异物):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当浆料中混入表面张力低于浆料本身的异物时,会触发马兰戈尼效应:浆料会从低表面张力区(异物处)向高表面张力区(周围浆料)迁移,导致异物周围浆料流失,形成凹陷。浆料迁移的难易程度与表面张力差(Δγ)成正比,与浆料粘度(η)成反比。表面张力差越大、粘度越低,越易形成凹坑。
    2. 气泡诱发型(无异物凹坑):此类凹坑主要由浆料内部裹挟的气体或涂布输送过程中产生的气泡造成。气泡破裂或迁移后,留下局部涂层缺失区域。

锂电涂布过程中的两种外观问题分析 - 锂电浆料分散 - 瀚翎科学

* 改善方向:

  • 针对异物型:
    – 提高浆料粘度:增加流变阻力,抑制浆料迁移。
    – 调整表面张力:添加适量低表面张力助剂(需谨慎选择,避免引入其他问题),减小浆料与潜在污染物间的张力差,降低迁移驱动力。
    – 严格控制环境与物料洁净度:源头杜绝异物混入。
  • 针对气泡型:
    – 优化浆料脱气工艺:确保涂布前浆料充分脱气。
    – 优化涂布管路设计及操作:减少浆料输送过程中的气泡产生与裹挟。

缺陷二:涂层开裂(负极多发)

* 外观特征:裂纹在涂布后干燥阶段即可能产生,但冷压前通常肉眼难辨,需借助光学检测设备放大观察(裂纹宽度多在30-60微米范围)。冷压后,裂纹会显著显现,表现为光亮线条状痕迹,严重时甚至可触摸到凸起。

* 典型位置:

  • 极片中间区域(垂直于涂布方向/MD方向)。
  • 极片边缘过辊处(卷曲边缘被展平时)。

* 成因机理:

  • 干燥应力与基材约束:涂层在烘箱干燥过程中因溶剂挥发收缩产生内应力(σ)。同时,涂层面(膜层)与金属箔集流体(基材)因材料属性(如热膨胀系数、杨氏模量Es、泊松比Vs)不同,在MD方向张力作用下相互约束。
  • 弯曲变形与裂纹萌生:上述应力与约束的共同作用,导致涂层-基材复合结构发生弯曲变形。弯曲的剧烈程度(可用曲率半径R表征)与膜层应力(σ)、膜层厚度(df)成正比,与基材厚度(ds)、基材模量(Es)成反比。即:膜层应力越大、涂层越厚、基材越薄或越软,越易发生显著弯曲。
  • 韧性不足致裂:当复合结构在中间区域发生弯曲,或在边缘过辊处被强制展平(反向弯曲)时,若涂层本身韧性不足,无法承受由此产生的拉伸或剪切应变,即会在弯曲/展平最剧烈的部位(如中间区域或边缘)萌生裂纹。

* 改善方向:

  • 降低干燥应力(σ):优化干燥曲线(温度、风速梯度),使溶剂平缓均匀挥发,减少内应力累积。
  • 提升涂层韧性:在配方中引入适量增韧剂(如特定小分子溶剂),提高涂层抵抗变形和开裂的能力。
  • 优化基材与涂层厚度匹配:在满足性能要求下,考虑调整涂层厚度或选用更厚/刚性更强的集流体基材(需权衡其他性能)。

总结

凹坑与开裂是涂布工序中需重点监控的外观缺陷。凹坑主要源于浆料表面张力异常(异物)或内部气泡;开裂则主要由干燥应力下涂层-基材复合结构的弯曲变形超出涂层韧性极限所致。解决策略需针对具体成因,从浆料配方、工艺控制、环境管理等多方面入手。

超声波声化学处理设备

Prosonic1000是实验室测试和液体工业加工之间的强大纽带。它结合了研发所需的灵活性和易操作性,在重载操作中具有出色的性能。因此,该单一设备用于实验室规模的可行性测试、工艺优化和超声波液体工艺的工艺演示。超声波分散利用高频机械振动(通常20kHz-100kHz)在液体介质中产生周期性压缩与膨胀,形成微米级空化气泡。气泡在声压作用下剧烈溃灭,瞬间产生局部高温(>5000K)、高压(>1000atm)和强烈剪切力,可高效破碎颗粒团聚体,实现纳米级分散。

  • 用于乳化,均质化,提取,分散,混合,促进化学反应
  • 可以处理易挥发物质
  • 耗能小,生产效率高,成本低
  • 工业级大功率设备

联系电话:1891871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