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8712959
上海瀚翎致力于研发、生产、销售科学仪器
联系我们

锂电池正极浆料炭黑分散问题及解决措施

锂电池正极浆料炭黑分散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锂离子电池材料研发领域,实验室常用的锂离子扣式电池是快速验证新型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及电解液 / 添加剂电化学性能的核心工具。其标准化结构(如直径 20mm、厚度 3.2mm)、低成本制备及快速测试特性,极大加速了电池材料的筛选与迭代进程。但在扣式电池正极浆料制备阶段,导电炭黑(如常规导电炭黑、乙炔黑等)因比表面积大(通常达 50-150m²/g)、表面能高,极易形成难以分散的团聚体,成为实验室小规模制浆的典型痛点。这种团聚不仅导致浆料体系不均一,更会造成电极导电网络出现 “断点”,最终引发电极导电性下降 15%-30%、机械强度弱化(如极片掉粉率升高),直接影响扣式电池的充放电效率与循环稳定性。以下从核心原因与针对性解决措施两方面,结合实验室超声锂电池正极浆料炭黑分散技术展开分析: 一、实验室正极浆料炭黑分散不良的核心原因 [...]

扣电中炭黑分散不均匀的影响和检测方法

扣电中炭黑分散不均匀的影响和检测方法 在制备扣式锂电池电极的过程中,浆料内炭黑(常用导电剂)的分散均匀性对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具有关键影响。若炭黑分散不均,将引发多方面问题,主要包括: 1. 内阻增大,导电网络不完整 炭黑团聚区域虽局部导电性较高,但难以形成电极整体有效的导电通路;而在炭黑缺失区域,活性物质因缺乏电子传输路径而形成“孤岛”,无法充分参与反应,造成局部高阻抗区域。整体表现为电极电子电导率下降,电荷转移阻抗和欧姆阻抗显著增加。 2. 活性物质利用率低,容量下降 在导电网络不完整的区域,活性物质(如NCM、LFP、石墨等)无法有效进行锂离子嵌入和脱出,造成部分材料“失活”。同时,由于炭黑未能均匀包覆活性物质表面,有效电化学反面积减少,使得电池实际容量,特别是在高倍率条件下,明显降低。 3. 电流分布不均,局部极化严重 [...]

锂离子与钠离子电池电解液配方的差异解析

锂离子与钠离子电池电解液配方的差异解析 锂电池与钠电池虽同属离子电池体系,均依靠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迁移来实现能量存储与释放,但二者在电解液配方上存在显著差异。由于锂与钠的离子特性不同,其在溶质选择、溶剂组成及添加剂应用等方面均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尽管两者电解液在外观上均为液态介质,其内在设计思路和材料体系却具有本质区别。 一、溶质的选择 锂电池电解液通常采用锂盐作为溶质,其中六氟磷酸锂(LiPF₆)占据主流地位。该类锂盐解离能力强,能在碳酸酯类溶剂中高效释放锂离子,并在负极协助形成稳定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 钠电池则普遍使用六氟磷酸钠(NaPF₆)作为基础溶质。但由于钠离子半径大于锂离子,其解离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同等浓度下电解液的电导率通常较低。出于成本控制与性能优化的综合考虑,钠电池也常采用如四氟硼酸钠(NaBF₄)或高氯酸钠(NaClO₄)等钠盐。 根本差异源于离子尺寸:锂离子能够与碳酸酯类溶剂形成稳定且紧密的溶剂化结构,而钠离子的溶剂化层较为松散,因此对溶质与溶剂之间的匹配性提出更高要求。 二、溶剂的组成设计 锂电池电解液多采用成熟的碳酸酯类溶剂体系,通常由环状碳酸酯(如EC、PC)与链状碳酸酯(如DMC、EMC)复配而成,以兼顾高介电常数和低粘度,保障离子高效迁移。 钠电池对溶剂配伍的要求更为严苛:环状碳酸酯PC易与硬碳负极发生共嵌入,导致结构损伤,因此更多选用EC与链状碳酸酯(如DMC、DEC)的组合。此外,钠离子溶剂化能较高,需借助更多低粘度溶剂(如链状碳酸酯占比超过60%)以促进脱溶剂过程。有时还会引入醚类溶剂以提升低温性能,而这在高压锂电池中较为少见,因其抗氧化能力较差。 三、添加剂的作用机制 [...]

锂电芯析锂不良原因及改善

锂电芯析锂不良原因及改善 锂析出(Lithium Plating)是指锂离子在负极表面发生还原反应,形成金属锂沉积的现象。这一过程不同于锂离子正常嵌入负极材料的层状结构,可以理解为部分锂原子未能及时嵌入,而被“滞留”在电极表面,逐渐形成金属枝晶。 以下从电芯设计、材料体系、制造工艺和使用条件四个维度,系统阐述锂析出的主要原因及改善策略。 一、电芯设计与材料体系 1. 负极冗余容量不足(N/P 比偏低) 原因:N/P 比(负极与正极容量比)过低(如<1.1)时,负极无法完全容纳从正极脱出的锂离子,尤其在充电末期,多余锂离子易在表面沉积。 [...]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今天我们来聊聊锂离子电池,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帮你轻松理解它的工作原理:它就像一位忙碌的“锂离子搬运工”,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来回“搬家”,实现电能的存储与释放。 一、基本结构:一座精心设计的“离子公寓” 锂离子电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正极(+):通常采用含锂的金属氧化物材料,可视为锂离子的“来源之地”或“起点站”。 负极(-):一般由石墨等碳材料构成,作为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暂住地”。 电解液:位于正负极之间,是一种可导通离子的液态或固态介质,相当于锂离子移动的“专用通道”。 隔膜:一层具有微孔结构的高分子薄膜,起到隔离正负极的作用。它像一扇“智能门”,仅允许锂离子通过,而阻挡电子直接穿越,从而防止短路。 二、放电过程(供电时):锂离子从负极“返回”正极 当你使用设备,如打开手机或启动电动车时,电池开始放电。 [...]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