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纺丝与水热负载技术的精密结合

电磁波吸收材料(MAMs)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微观结构。为了构建一种兼具轻量化、宽频带和强吸收特性的先进材料,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多步骤、精密的合成策略,其核心起始于静电纺丝技术以及后续的水热负载过程。

第一步:静电纺丝制备碳纳米纤维(CFs)基底

静电纺丝技术是制备一维微纳米纤维的一种高效且通用的方法。该过程的起点是制备一种具有特定流变学性质的前驱体溶液。通常,将高聚物(如聚丙烯腈PAN或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溶解在适当的有机溶剂(如N, 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形成均一、粘稠的纺丝液。为了赋予纤维最终的电磁功能,研究人员会在此溶液中掺入金属盐(如镍盐和铁盐),这些金属离子会均匀地分散在高分子链网络中。

静电纺丝与水热负载技术的精密结合 - 静电纺丝 - 瀚翎科学

在高压静电场(通常为10-20 kV)作用下,前驱体溶液从注射器针头中被拉伸形成泰勒锥,并进一步被加速拉伸成直径在几百纳米到几微米之间的连续射流。在此过程中,溶剂迅速挥发,固化后的纤维以无纺布的形式收集在接地滚筒上。这样得到的原始纤维还需经过一步关键的高温碳化处理:在惰性气体(如氩气)保护下,以可控的升温程序进行热处理。此过程中,高分子发生热解和碳化,挥发性成分被移除,最终形成具有良好导电性的碳纳米纤维(CFs)三维网络。先前加入的金属盐被还原成金属纳米颗粒,这些颗粒被牢固地嵌入碳纤维内部或表面,不仅提供了磁性损耗中心,也为后续的水热反应提供了成核位点。

第二步:水热法负载FeNi层状双氢氧化物(LDH)

获得嵌入金属颗粒的碳纳米纤维基底后,下一步是构建具有更高比表面积和丰富活性位点的二级结构。水热合成法因其反应条件温和、产物结晶度好、形貌可控而被采用。

研究人员将制备好的碳纳米纤维布置于高压反应釜(高压反应釜)内衬中,并加入含有铁源(如Fe(NO₃)₃)、镍源(如Ni(NO₃)₂)和尿素(尿素)的混合水溶液。尿素在水热环境下会缓慢分解,使溶液pH值均匀升高,从而创造一个稳定的弱碱性沉淀环境。溶液中的Fe³⁺和Ni²⁺离子与水解产生的OH⁻离子以及溶液中的CO₃²⁻(源自尿素的分解或空气中CO₂的溶解)发生反应,在碳纤维表面原位结晶生长出FeNi-LDH。

LDH是一种典型的二维层状材料,其化学通式为[M²⁺₁₋ₓM³⁺ₓ(OH)₂]ᵡ⁺(Aⁿ⁻)ₓ/ₙ·yH₂O,其中M²⁺和M³⁺为层板金属阳离子,Aⁿ⁻为层间阴离子。FeNi-LDH纳米片会垂直或倾斜地锚定在碳纤维表面,形成一种独特的“海藻森林”状三维分级结构。这种结构具有多重优势:
1.极大增加了比表面积:为电磁波提供了更多的反射和散射界面。
2.提供丰富的界面:碳纤维与LDH片层之间会形成大量的异质界面,这些界面是诱导界面极化和电荷弛豫的理想场所,是增强介电损耗能力的关键。
3.作为理想的前驱体:LDH中的金属阳离子可以被后续的阴离子交换反应所取代,其层板结构也可以作为牺牲模板,通过拓扑转变转化为其他功能纳米材料(如MOF、硫化物、硒化物等),为材料的多维演化奠定了基础。

静电纺丝与水热负载技术的精密结合 - 静电纺丝 - 瀚翎科学

总结而言,通过静电纺丝与水热法的巧妙结合,研究团队成功构筑了一种由一维导电碳纤维骨架和二维LDH纳米片组成的多级复合前驱体。这一结构不仅巧妙地整合了导电损耗(来自CFs)和介电极化损耗(来自LDH界面)的协同机制,更重要的是,它为后续通过配体反应和硒化处理实现从2D到1D再到3D+0D的维度演变与结构精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起始平台,最终成就了材料卓越的电磁波吸收性能。

联系电话:1891871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