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之粘结剂

在锂离子电池的多组分体系中,粘结剂是维系电极结构完整性的核心纽带。它能将活性物质、导电剂与集流体紧密粘合,构建起稳定的电极框架 —— 这一过程的基础,离不开浆料制备环节的均匀性控制,而超声分散锂离子电池浆料技术可通过高频振动打破物料团聚,优化粘结剂与其他组分的混合分散效果,为后续电极成型的结构稳定性奠定基础。

粘结剂的核心价值在于 “缓冲充放电过程中的电极体积波动”。以石墨负极为例,锂离子嵌入时石墨层间距会扩大,脱出时则收缩,若粘结强度不足,活性材料易从集流体剥离,直接导致电池容量骤降。而 SBR(丁苯橡胶)凭借其线型共轭分子结构,既能与石墨颗粒表面形成物理缠绕与化学吸附双重作用,又能与集流体形成紧密结合,这种稳固的连接如同 “分子锚链”,可确保活性材料在复杂电化学循环中始终保持附着状态。

从用量来看,粘结剂仅占电池材料总量的 1%-2%,却是决定电池 “循环寿命与安全边界” 的关键因素。实验数据显示,采用优质粘结剂并配合超声分散技术制备的电极,在 1000 次充放电循环后,活性材料脱落率较传统工艺产品降低 30% 以上 —— 这正是超声分散通过提升粘结剂在浆料中的分散均匀性,减少局部粘结薄弱点所带来的性能增益。

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之粘结剂 - 超声分散优化浆料性能

锂离子电池粘结剂的技术演进,本质上是一部从 “高污染” 向 “绿色环保” 转型的发展史。当前市场主流粘结剂可清晰划分为两大阵营:“油性粘结剂 PVDF(聚偏氟乙烯)” 与 “水性粘结剂 SBR/CMC(羧甲基纤维素钠)”。

作为目前正极材料最常用的油性粘结剂,PVDF 虽具备优异的抗氧化性与热稳定性,却存在显著短板:其制备过程需依赖有毒性的 N – 甲基吡咯烷酮(NMP)作为分散介质。这种溶剂不仅采购成本高,还会产生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且对生产环境的湿度控制要求严苛 ——PVDF 吸水后会出现分子量下降、粘性衰减问题,同时在电解液中易发生溶胀,高温下还可能与金属锂发生放热反应,给电池安全带来隐患。

与之相比,水性粘结剂 SBR 与 CMC 的组合更符合环保与安全需求。SBR 由苯乙烯与丁二烯单体在水介质中共聚而成,通常以固含量约 50% 的水乳液形式存在,其独特的核壳结构中,内核提供内聚力与体系稳定性,外壳分布的亲水性极性基团则确保其能与水性浆料良好相容。值得注意的是,在 SBR 与 CMC 的复配浆料制备中,超声分散技术可有效打破 SBR 乳液的微观团聚颗粒,促进 CMC(作为分散剂与增稠剂)均匀包裹活性物质与导电剂,进一步提升浆料的稳定性与分散均匀度,避免后续涂覆过程中出现 “结块” 或 “分层” 问题。

在锂离子电池负极中,SBR 与 CMC 的协同作用缺一不可:

  • CMC 通过调节浆料粘度,确保活性物质、导电剂均匀分散,为电极提供结构支撑;
  • SBR 则凭借柔性粘结特性,抵消电极压实过程中的应力,避免极片出现掉粉、开裂现象。

更重要的是,这种水性浆料体系几乎无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完全契合当前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

随着锂离子电池性能需求的升级,新一代粘结剂技术正从三个关键方向推动产业突破:

一、低温性能突破
SBR 粘结剂的低温柔韧性优势在低温场景中尤为突出。在 – 20℃环境下,采用 SBR 粘结剂的锂离子电池容量保持率较传统粘结剂产品提升 10%-20 个百分点 —— 其核心原因在于,SBR 分子链在低温下仍能保持一定活动性,可维持电极内部导电网络的完整性,而超声分散制备的浆料能进一步减少低温下电极内部的接触电阻,确保寒冷地区电动汽车、户外储能设备的稳定运行。

H3000 大功率超声波液体处理机

二、高能量密度适配
随着硅碳负极的规模化应用,传统粘结剂面临 “体积膨胀耐受” 的严峻挑战。硅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幅度高达 300%,普通粘结剂无法承受这种剧烈形变,易导致电极结构崩塌。为此,以 PAA(聚丙烯酸)为代表的新型粘结剂已进入小规模应用阶段,其强极性基团可与硅颗粒形成多点吸附,缓解体积膨胀问题。同时,在硅碳浆料制备中引入超声分散技术,能促进 PAA 与硅颗粒的均匀结合,避免局部粘结失效,进一步提升硅碳电极的循环稳定性。

三、无溶剂工艺革命
传统浆料涂覆工艺中,溶剂蒸发环节的能耗占生产成本的 51%,且溶剂回收设备投资与运营成本高昂。在此背景下,聚四氟乙烯(PTFE)类可纤维化粘结剂正引领无溶剂制造技术革新:通过极低含量的可纤维化聚合物作为粘结剂,配合简单的机械成型步骤,即可制备自支撑电极膜,彻底省略溶剂干燥与回收环节。这种干法工艺不仅能降低 30% 以上的生产能耗,还能提升电极活性物质比例与厚度,间接推动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 而相较于传统湿法工艺,其无需依赖超声分散等浆料分散技术,也为简化生产流程提供了新路径。

联系电话:18918712959